|
|
中国印刷历史 |
北宋仁宗庆历元年至八年间,即公元1041-1048年间,一位名叫毕昇的普通劳动者发明了活字印刷术。
沈括比毕昇小十几岁,是同时代的人,而且毕昇制造的陶活字后来归沈括的侄子所有,因此,沈括《梦溪笔谈》中关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是翔实可信的。
然而,一些欧洲人曾经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功于古腾堡。古腾堡是西德人。他发明铅活字印刷术,大约是公元1440-1448年间的事,比毕昇发明陶活字印刷术整整晚了400年。
活字印刷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,是中国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。
像任何发明创造一样,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是有它的社会需要、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的。中国社会进步到北宋时期,由于经济的发展、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,都需要迅速地大量地传播信息。活字印刷术正是为解决这个社会需要所提出的问题而产生的。印刷术必须用纸和墨。中国早在汉代就发明了纸和油烟、松烟两种墨。纸和墨的发明为活字印刷术的诞生奠定了物质基础。战国秦汉以来出现的印章和拓碑等复制文字、图画的方法又为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条件。
顾名思义,印刷术的“印”字,本身就含有印章和印刷两种意思;“刷”字,是拓碑施墨这道工序的名称。从印刷术的命名中已经透露出它跟印章、拓碑的血缘关系。印章和拓碑是活字印刷术的两个渊源。 印章的面积本来很小,只能容纳姓名或官爵等几个文字。东晋时期,道教兴起。道教的一派注重符录。他们在桃木枣木上刻文字较长的符咒,从而扩大了印章的面积。据晋代葛洪的《抱朴子》一书中记载,道家有一种刻着120个字的复印。可见当时已经能够用盖印的方法复制一篇短文了。这实际上就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。
|
|
|